ARM 自從宣布跨進伺服器領域後,乍看之下沒有太多的動靜,然檯面下卻猶如鴨子划水一般將生態鏈陸續茁壯,以目前檯面上已經有多家晶片廠商與伺服器廠商藉由基於 ARM 架構的晶片用於儲存型伺服器,也同時不少數據中心開始導入 ARM 架構伺服器用於管理大量資料數據。
ARM 的架構優勢,就在於可規模化、高度彈性以及基於低功耗為出發點,這樣的特性與數據中心的需求一拍即合,向是在他們展示區展出由 Ambedded 以基於 Marvell Amada 385 晶片搭配八套混合儲存(前端 SSD 、後端傳統硬碟)的儲存伺服器,整個功耗平台僅 60W ,同時還是無風扇設計,對於資料中心而言無論是設備本身的耗電與散熱成本都有很大的助益。
除了多家晶片商宣布推出基於 ARM 架構的伺服器晶片外,更重要的是在軟體資源上的突破,包括多款主流的 Linux 宣布可支援 ARM 架構,且不僅能支援 OpenJDK , Oracle 也在今年四月宣布可支援 ARMv8 64 位元架構,讓伺服器開發無軟體與系統的隱憂。
當然, ARM 認為目前檯面上多數 ARM 架構伺服器的應用是以儲存伺服器為主,與 ARM 架構先天以省電為重心的特性有關,但也並非不能用於 HPC ,除了先前 2011 年巴塞隆納超級運算中心就宣布透過 ARM 架構的 NVIDIA Tegra 搭配 GPU 打造平行運算超級電腦,另外像是技嘉也推出基於 Cavium Thunder X ARM 處理器搭配 GPU 加速的 HPC ,也證實 ARM 在 HPC 也能有所發揮。
不過 HPC 與儲存管理雖都可歸納為伺服器,但本質並不相同,儲存伺服器重視的是儲存管理的吞吐能力,然而 HPC 近年已邁入異質運算,不少 HPC 已經擺脫純 CPU 加速的架構,而是走向混合式異質運算架構,然在軟體層支援充裕的情況下,透過 ARM 結合 DSP 、 GPU 進行加速運算並非難事,同時 ARM 架構又兼具設計彈性,亦可在 SoC 內針對運算需求整合加速架構,也意味著 ARM 的架構有更多的可能性。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