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物聯網發展關鍵 必需知道的事

2016.05.30 08:40PM
是找到物聯網發展關鍵 必需知道的事這篇文章的首圖

物聯網是個巨大商機,但打著物聯網口號的業者, 很少有賺到錢的, 這證明啟動物聯網商機的觸媒還沒被找到。這個時間點就好比2007年以前, 大家都知道智慧型手機會是巨大商機, 就連手機最大品牌商Nokia, 也渾然不知啟動智慧手機市場的真正關鍵為何, 直到APPLE應用”電容觸控技術”, 取代了按鍵與觸控筆的使用介面,  推進介面控制的靈活度與靈敏度, 後續方證明這個”電容觸控技術”的運用, 是翻轉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最終關鍵, 回到現在的物聯網思維, 啟動物聯網商機的真正關鍵又是甚麼?

要思考物聯網商機的發展關鍵, 首先當知覺真正的問題點為何? 如果對問題的核心認知不清, 如何能針對問題對症下藥? 我們審慎搜集現階段大家對物聯網的負面批評, 歸納的首要發展瓶頸就是「物不互聯」, 原因在於物聯網才剛起飛,各大廠採用不同作業系統、資料格式與通訊標準還沒有統一, 各種服務分散到各種互不相通的系統, 試問大眾如何能找到想要的服務, 達到共享經濟?  而且在目前「智慧」當道的時代,廠商以為提供自有「智慧」APP系統,就是提供物聯網的解決方案, 熟知問題還是落在相同的地方, APP之間的服務「物不相連」之下,  想像一下你手機上需要裝多少個APP?這也難怪,這樣的發展被評為不切實際, Nest Labs創辦人法戴爾(Tony Fadell)認為物聯網根本就是一個偽趨勢,「物聯網就是行業裡硬造出來的一個名詞,搪塞大眾罷了,根本就沒個定義。」

7418f9e6b580f5fa82fff2944d66827f

既然我們認知「物不相連」的問題, 是造成物聯網無法發展躍進的關鍵點, 但要如何做到物物相連, 並做到服務容易搜尋的目標, 達成服務隨手可得的願景? 或許需要考慮制定一種新的通訊規範, 但規範制定大家又面臨一個亟需突破的關鍵, 不同類型的Machine要如何溝通? 物聯網需要建立符合低成本低功率的通訊新標準, 「通用標準」將決定物聯網的被應用的廣泛度, 而每個物聯網領域的需求不同,單用一套標準又如何能滿足真實情況? 種種技術上的難關有待突破, 加上新的網通規範涉及各方利益, 通常難以順利推廣, 於是各方勢力思考著眼放在周遭, 若能以現有存在技術中運用, 可以作為物聯網達成服務隨手可得的目標,  才是符合實際發展現狀的最佳可行方案。

c6fa19b9930bb48e4c75f045004fbe13

因應物聯網服務能見度不佳, 無法普及應用在我們生活的問題, 實際上, 在這兩年Apple和Google已經看出這個癥結點, 所以這兩家公司個別提出了「iBeacon」與「The Physical Web」解決方案,  意在提升物聯網服務能見度, 試圖以此方案進創造先機, 出發點立意不錯潛藏商機, 但分析其效應卻是美中不足,  我們比較這兩方案的現存的缺失, 整理參考如下:

Apple 方案缺失:

  • 提升商品在架位導覽的利基, 其餘價值利用線上購物即可取代。
  • 各商家都在創造一個孤立的經驗與數據,  無法整體提供用戶明確有效率的體驗。
  • 需要安裝商家所提供之APP, 才有存在服務之機制, 「物不相連」問題仍然無法根治。

Google方案缺失:

  • Physical Web 提升IOT的能見度方案, 適用於商品或服務可以安裝藍芽發射器在實體物件上。對於有些非實體的服務如技能/活動等…不易實現。

方案共同缺失:

  • 服務者需支援服務物件需要的設計與裝置, 建置費用過高、時間過長且程序過於繁瑣。
  • 只能提供有限區域的本地服務資訊, 無法預先查詢他地的服務資訊。
  • 超過30%用戶的藍牙服務最初是關閉的, 用戶使用技術的普及率已經受限。

兩方案並沒有徹底解決現階段服務搜尋的問題, 僅對小區域服務資訊利用主動推播技術提供傳遞方案, 換句話說, 只是微微提升IOT服務的能見度,  對用戶而言, 額外產生未來資訊氾濫的隱憂, 對服務者而言, 需自行解決資訊設計與系統建置問題, 在另外層面來說, 是在製造一種不親民的新難題。

2fe5d1d97927d71fcbe9c66dfe980e76

雖然Apple和Google根結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方案, 但在「iBeacon」與「The Physical Web」相對比較中, 「The Physical Web」確實找到一種方法, 可以解決「物不相連」的問題, 因為在 Web 世界中,URL 並沒有被限定在某個公司的服務領域,Google 也不覺得「The Physical Web」會控制在自己手中,「The Physical Web」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把實體的物理世界連接起來, 在Web世界中,各種URL可以說是鏈接的基礎,也是去中心化的,所以「The Physical Web」要做的就是讓每個智慧裝置用URL來標識自己,然後用戶按照自己的需要通過URL和裝置進行溝通。這樣一來,你使用智慧裝置的體驗就和在網站上使用各種超連結就可實現。

2015年Google 發起的 Physical Web 計畫概念, 無獨有偶地, 國內有一家新創公司早在2011年,  就已發展相同的技術並發表平台專利,  他們所研製的搜尋平台--  InTimeGo即時服務,  可以讓物聯網物件可以做到物物相連, 甚至利用Physical Web進一步發展成為服務搜尋引擎, 我們也不禁好奇Physical Web, 如何達到動態服務搜尋引擎的機制? 據了解, 服務者的創新服務利用Physical Web發案後, 利用GPS定位器或是偵測即時方位的APP, 就可以使Physical Web成為Movable Web, 直接對應服務者的方位移動, 而Physical Web基本上都會有服務說明文字, 說明文字必然夾雜許多服務關鍵字, 消費者便能以關鍵字搜尋到服務者之服務, 並也間接知曉服務者所在位置, 所以即時行動服務偵測與搜尋, 利用免費Physical Web建置就可以輕鬆達到搜尋引擎功能, 另外, 令我們訝異的是, 未來服務者將無須花費金錢製作APP, 就可以十分簡單快速地將自己的Physical Web服務實現, 這不蒂為顛覆產業的新作為, 讓我們拭目以待該公司未來可以大展鴻圖吧! 基於我們對InTimeGo了解的概念, 得知另一新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在此比較三者物聯網方案的服務優勢, 提供各位參考評鑑:

 087e93d67b009a08ccaed0d678405fcb

從比爾蓋茲20年前「擁抱未來」一書提及物物相連的願景,到10年前ITU國際電信聯盟以「The Internet of Things」為「物聯網」這個名詞定調, 近年來網際網路從人與人  (P2P)  的連接到人與物  (P2M)  的溝通時,下一階段將再深入物與物  (M2M)  之間的溝通,也就是將實體世界的萬物透過網際網路相互連接起來,這將是資通訊時代的終極應用,也是IoT物聯網技術與相關應用火紅的因素…, 物聯網是以服務為核心, 直到目前為止, 許多服務遇到的機會仍然倚靠機緣, 還是可遇不可求的狀態之中, 如此, 尚難以在生活充分展現IOT的價值, 要使物聯網充分地發揮他的機制, 從我們分析的觀點, 認為首要要解決的問題是, 如何創造一個既可遇有可求的物聯網服務, 也期望各位網友可以得到進一步深思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