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要說起來,日本人其實是嗜吃鹹味的民族。這也怪不了他們,溫帶國家原本就不產砂糖,日本的砂糖甚至是到室町時代才從中國傳入,並不是「日本人原本就擁有的味道」。(本篇是這個系列的第二篇,想知道什麼是雜煮,請見神奇裘莉我的前一篇文章:(一)讓舌頭帶你認識京都吧!)
--
旅行別再走馬看花!深入瞭解文化,才算真正「到此一遊」~
請幫「神奇裘莉」按讚並加入搶先看:https://www.facebook.com/MagicJulie.TW/
--
日本人不好甜味這件事,在很多細節上表現出來。比如,情人節的巧克力食譜,就有「專門為了你那不愛吃甜食的心上人」的減糖配方等等。
By M yanagisawa - 投稿者自身による作品,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8868363
另外,就連在日本各地的土產店都能看到的「お饅頭(甜饅頭)」,在神奇裘莉我來說,真是皮厚餡少,沒滋沒味,算得上我最不想碰的日本點心之一。(注:お饅頭指的是像豆沙包一樣在麵衣裡放入甜餡的點心,可不是又大又白又胖的中式饅頭。)
不過對日本人而言,甜饅頭卻是比羊羹更容易入口的點心,因為「麵衣很好吃,而且我不喜歡甜餡料!」神奇裘莉我以前曾經去幼稚園當一日大姐姐,讓小朋友了解台灣文化,看著搶吃麵衣、用鄙視的眼神看著剩下的甜餡料的孩子們,才深刻體會到「皮薄料多」這招還真不是走遍天下通用的準則。
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from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Lima_bean_cans.jpg
從雜煮扯到甜饅頭,真是扯遠了,不過既然都已經扯這麼遠,不如我們再扯得遠一點......亞洲人習以為常的甜紅豆餡,對歐洲人來說可是相當可怕的味道。在歐洲,將豆類做成鹹食,才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導致有些歐洲人吃到甜紅豆泥,會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By F7wiki - Own work,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823621
不過在飲食的甜或鹹上面根深蒂固、難以馴化的這一點,只怕亞洲人也是一樣的。回想神奇裘莉我第一次吃到鹹紅豆罐頭,也是震驚無比......老實說,甚至覺得很噁心。最後為了不浪費食物,只好加入巨量砂糖,重新調理過,才解決棘手的紅豆罐頭。當然,把罐頭料理成甜紅豆之後,拿給歐洲朋友試吃,又害大家狂喝水。不過,這就是文化交流有趣的地方了!
一個地方的文化不只藏在語言、服裝裡,餐桌更是文化的濃縮。為什麼神奇裘莉會寫這篇文章,建議大家去京都要試一試雜煮,也是這個原因囉!下篇待續!
--
旅行別再走馬看花!深入瞭解文化,才算真正「到此一遊」~
請幫「神奇裘莉」按讚並加入搶先看:https://www.facebook.com/MagicJulie.TW/
--
作者:神奇裘莉@癮科技
你或許會喜歡
2 則回應
日本使用砂糖的歷史也很早,最早有關砂糖的貿易紀錄是平安時代,鐮倉已經建立穩定的蔗糖貿易管道,然後到江戶時代沖繩黑糖開始大規模生產。
而且就算砂糖不常見,日本人製作食用麥芽糖(飴)的明確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八世紀以前。平安時代就有賣麥芽糖點心的小販,江戶時代更發展出各種麥芽糖工藝(糖偶、畫糖)。
「用白味噌所以比較甜」這個講法很奇怪。味噌的顏色主要是看溫度和熟成時間長短,和鹽分調味無關。實際上大部分地區的白味噌都是做成辛口(重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