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日前進行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決策就是大裁 12,000 人,並且轉型到以伺服器與物聯網技術為主的方針,同時也在稍早宣布取消原本新一代的智慧手機以及平板平台計畫,外界也解讀 Intel 在燃燒了多年的資金到行動通訊領域後,終於受不了這百般付出卻未見成果的策略,決定重回高利潤的利基市場。
堂堂上個世紀呼風喚雨的 Intel 在行動通訊領域落難,這僅僅是 Intel 的危機嗎?這個問題已經牽涉到智慧型手機的市場現況了;不過在討論市場之前,先看看 Intel 一路以來在行動通訊領域遭遇了多少的問題。
其實 Intel 也曾在智慧手機的初期一度有著不錯的地位,不過那個年代還沒有 iPhone 與 Android ,同時也還沒有 Atom 架構,而是 Windows Mobile 、 Symbian 還風行的時代;當初的 Intel 在手機處理器是藉由 ARM 架構的 Xscale 產品線為主,但當智慧手機市場興盛後, Intel 毅然決然把 Xscale 賣給 Marvell ,開始了閉門造車之路。
賣掉 Xscale 部門並可想像的,當時仍呼風喚雨的 Intel ,對於有利益的市場根本不想假他人之手,同時在當時 ARM 的影響力也沒那麼大,家大業大甚麼都大的 Intel 自然不把 ARM 放在眼哩,而是認為能複製 PC 模式以 x86 架構進軍智慧手機市場。
不過智慧手機與 PC 最大的不同,還是對於功耗的限制,畢竟沒有人會願意帶著一款撐不幾小時的手機出門,雖然 Atom 架構已經相較標準的 Intel PC 處理器省電很多,不過初期是完全不適用於手機平台。
但因為 iPhone 帶起智慧手機風潮,也證實了搭配 ARM 架構下能有一番作為, Google 也看到搜尋服務在手機聯網後所帶來的商機,收購了 Andy Rubin 創辦的 Android ,並選擇與 TI 、高通等合作開始營造 Android 的生態圈。
相較維持 PC 操作思維的 Windows Mobile ,或是邏輯更接近 Feature Phone 的 Symbian , Android 有著相近 iOS 的觸控操作優先邏輯,加上又強調開源與整合 Google 服務,自然也吸引不少想要進軍智慧手機領域的廠商導入。
而 Android 的開源策略,也讓不少基於 ARM 架構的晶片商躍躍欲試,而且 ARM 不自己參與晶片生產而是與經片商直接授權的模式,也讓不少新興晶片商試圖授權架構,尤其中國這樣的新興晶片商相當的多。自然而然 Google 也持續強化 Android 對 ARM 架構的支援性。
Intel 在歷經多年努力,中間也接手與蘋果 iPhone 的基頻晶片合作結束就前途未卜的 Infenion 基頻部門,甚至親自找上 Google 合作,從機上盒、 Chromebook 後,自行針對既有 Android 與 x86 相容進行調教,終於在 Android 5.0 獲得 Google 正式的官方支援,並且晶片的功耗也有明顯的進步而能用在手機上,但也可說此時也為時已晚。
因為 ARM 的開放授權政策,市場上的 Android 晶片選擇早已如雨後春筍,並且中階晶片的效能早已符合多數消費者需求,同時還由於聯發科與高通的惡鬥,導致中低階晶片效能大增、價格持續下滑,智慧手機晶片競爭過於激烈,可說 Intel 終於有條件滿足智慧手機需求時,市場早已步入惡性價格戰。
雖說 Intel 不是沒見過大風大浪,過去 PC 在這種場合只要透過補貼政策,往往還是能吸引一大批的 PC 製造商選擇其產品;但這招對於競爭過於激烈的手機市場行不通,畢竟 Intel 在這個市場並非領先者,而是後來者。
後來者要能夠後來居上,價格或許是個誘因,但卻不是萬靈丹,因為在快速進入成熟期的智慧手機市場,就宛如 PC 市場末期一樣,廠商要的是容易快速導入、穩定性高的方案,以前 PC 時代由於微軟以及 Intel 的長期合作,自然相容性不是問題,但偏偏在智慧手機卻是 Android 與高通、聯發科的天下。
畢竟在 ARM 的授權策略下,它提供的不僅只有核心架構,在多次併購之後, ARM 提供的還有包括安全架構、 GPU 、影像引擎、視訊處理器等等,而高通、聯發科透過專利的組合,能夠擁有從架構設計、開發到生產多不假他手的 Intel 所不具備的彈性,加上最關鍵的基頻技術相較高通又明顯落後,也缺乏聯發科廣泛的產品線。
雖說 Intel 試圖藉由與華碩的合作,暫且在一瞬間交出一張看似還可以的成績單,然而也不過如此了,因為在華碩之後, Intel 在手機合作夥伴方面也沒有更大的突破,加上華碩本身在手機總體市場的佔有率也稱不上一線,也讓 Intel 在智慧手機市場進退維谷。
在多方考量之後,智慧手機市場要能重現 PC 霸業太困難,市場價格也已經在惡劣競爭下難以獲利,而全球手機市場也漸漸呈現飽和,雖新興市場看似仍有空間,但也是沒有利潤的惡性競爭, Intel 決定壯士斷腕放棄原先規劃的智慧手機與平板產品線,把資源集中到他們真正能獲利的領域。
不過 Intel 選擇淡出智慧手機,其它的晶片商也不見得好過,高通由於聯發科的攪局,從原本集中在高階的產品線變成從入門到旗艦都有的狀況,然而聯發科也繼續跟著高通腳步調整產品以及進行持續價格戰,然而一旦手機市場已經出現需求暫緩,也不得不調整腳步轉攻其它領域。
高通近期的策略轉向包括無人機、機器人、機器視覺、伺服器、物聯網等領域,而聯發科則也提供不少物聯網相關的產品線,也宣布要進軍伺服器的計畫,試圖在手機獲利不太可能在如前幾年爆炸成長的當下,先為下一步鋪路;不過對於 Intel 都選擇退出這件事情,恐怕也值得其它手機相關廠商好好思考下一步。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