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sccon 今天由台灣總經理何可申與媒體分享今年他們在 MWC 所看到的幾項重要趨勢,今年在 MWC 大會上的三大亮點是 5G 技術、 IoT 以及 VR ,過去幾年常談到的雲端技術並非消失,而是已經融合到這三大趨勢中。
何可申強調,在目前的世界, IT 、媒體與通訊已經逐漸整合,現在的各家服務廠商已經走入模式上的創新以及跨界合作進行轉型,而這次 Ericsson 也於 MWC 宣布與台灣廣達電腦策略合作,由廣達為其 HDS 8000 軟體定義基礎建設設備進行生產,同時也加入開放運算計畫,以開源的方式加速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導入。
同時 IoT 也將擴大網路服務的觸角,根據預測到 2021 年,將會有高達 280 億個連網設備,其中僅有 30% 是來自電腦、智慧行動設備,其餘的聯網設備多來自 IoT ;而為了滿足物聯網的需求,並同時降低建置成本, 3GPP 也順應趨勢於 3GPP R13 確認 LTE-M 以及 NB-IoT 兩項規範。
此外在標準網路需求方面,媒體已經跨入基於社群的多媒體世代,尤其是對於高品質影音內容的需求不斷提升使用者對於頻寬與順暢度的渴望,尤其像是台灣的網路頻寬更有高達 65% 用於收看串流媒體內容,是故下一代網路持續提升頻寬也是必要的。
Ericsson 今年在 MWC 也針對 5G 與 IoT 做了許多的展演,首先是展示基於 5G 的網路測試,重點並非在於一舉突破 25GBIT/S ,而是此次使用的設備已經是幾乎可量產的版本,且其中所使用到的技術諸如波束成型、多使用者 MIMO 以及多網路來源匯流等,都可望於今年 Ericsson 新版 4G 基站中導入。
同時 Ericsson 也進行了透過結合力回饋與 5G 進行互動遙控飛機、互動遠端機械手臂操作等,雖然乍看下這樣的技術透過 3G 、 4G 也能達到,但由於 5G 除具備高頻寬,還有著比起 4G 更低的延遲,以近乎完全及時的方式滿足對遠端控制的設備進行即時操作,並藉由力回饋的方式提醒操作者遠方設備的情況,如機械手臂並未正確按壓在按鈕、或是遠端搖控飛機發生碰撞等。
Ereicsson 強調, 5G 將不會如現在僅是用於通話、行動網路服務的技術,而是一項融合技術規範,除了持續滿足使用者對於網路速度的需求以外,也將由廣布的 5G 網路滿足物聯網建設能夠降低成本、容易連接的特性。
像是現行的橋梁監控、土石流與海嘯監控警報、智慧穿戴設備、自動車與智慧車等等,都將會是 5G 應用於 IoT 的目標市場;為何不是針對這些應用制定新技術規範?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 5G 會由於行動網路與通訊需求廣建基礎設施,而相較新技術規範需要專屬的基礎設施,透過融合的 5G 網路能省下大量的基礎建設成本,藉此為 IoT 佈建基礎設施的成本。
以現階段行動網路的規劃是以人的聯網需求為主,用於物聯網並不適合,是故催生了基於 5G 網路的 LTE-M 以及 NB-IoT ,分別鎖定低延遲、即時性的應用與低功耗非即時性物聯網, LTE-M 可用於天災警報、車聯網等, NB-IoT 則可用於智慧穿戴、物流、智慧電網、智慧水網等等。
此次也請到廣達電腦站台,為此次於 MWC 的軟體定義式數據中心合作做進一步介紹,廣達原本就是開放運算計畫 OCP 的老成員,而在現在越來越仰賴數據中心的情況下,與同時具備雲端服務以及基礎網路建設的 Ericsson 合作是一拍即合。
雖然會有人質疑基於開放運算計畫的數據中心對於業界並無優勢,不過廣達認為他們很早之前就與 Facebook 合作, Facebook 也相當提倡開源架構的數據中心,主要是因為透過開源架構的數據中心將數據中心規範化,也有助於硬體的持續規畫以及降低成本以及佈建工程難度,反而使雲端數據中心能更容易普及。
Ericsson 的優勢就是因為它不僅是一家電信相關設施的供應商,同時也長年耕耘於軟體服務以及雲端數據技術,不光只服務先進國家的電信商,也熟知新興國家的網路建設環境,當 Ericsson 投入 OCP 計畫提倡開源架構,也與廣達的目標一致,兩者也藉此次戰略合作,共同為開放資料中心軟硬體。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