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有朋友提到說,還是有很多專有名詞,這點真的只能請多包涵,有些東西若不這樣講,真的挺饒口的,像是CPU、SSD這些,當然能夠解釋的部份,會盡量在文中稍稍解釋,或是用比喻的方式盡量讓大家明瞭,若仍然不懂,就只好麻煩大家拜一下Google大神了。
接下來的這個情況也很常見,可能不光是女生,有些男生同樣對於採購新電腦,或是剛到新公司報到沒電腦,老闆指示你自行開個規格給採購去採買時,往往很多人就傻在那邊,因為腦子裡頭完全沒有「如何建構一台電腦」的完整思路邏輯,自然也不知該從何下手。
相較於十幾年前,現在組裝電腦這件事情,真的是容易上百倍。怎麼說呢?第一個就是價格資訊的取得非常容易,以往你可能需要親自跑一趟光華商場或是Nova,把需要的組件一個個看好價格,然後再去採買,現在託網路發達一切e化的福,可以直接在網路上完成比價,甚至是直接下訂。
(早期要比價都得親自去跑一趟賣場,拿一堆報價單)
而由於競爭激烈,以往請店家組裝是要多付費的,但現在店家多半就提供免費組裝服務(當然要整機的零組件都在該店家買才行),綜合上面,現在只要你會開規格下訂單,連自己動手都不用,時間橋好,到了現場付錢,就可以帶走一台個人電腦,可以省下很多時間。
只是麻煩來了,很多人看到一般店家的報價單或是估價系統時,就昏過去了,因為他們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天啊!這是什麼外星球商品價目表?」
(店家的報價真的相當雜,一般初學者常會眼花瞭亂)
其實,真的不難,冷靜下來想一想,在上篇除了曾經提過構成電腦的要件有哪些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明白自己的需求」。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因為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電腦會需要拿來做什麼,店員就算剛好有空想幫你也幫不了。
因此,採買電腦的首要工作,就是仔細檢視自己的需求。如何檢視?建議各位就拿出紙筆,先把買電腦的最終目的給寫下來,比如:上課應付學校作業、或是公司要辦公用、抑或是要買台家中玩遊戲專用等等,接著附屬的部份,寫下自己可能會用到的軟體,例如:繪圖或是跑3D動畫的軟體、要玩的遊戲名字、常用的工具軟體這些,然後就可以來檢視一下各個軟體大概會需要達到哪些系統需求。
有了明確的需求目標之後,接著就是審視自己的預算,大約有多少,把它寫下來先放旁邊,讓自己大概有一個估算基準,因為這個基準不是絕對,是可以有些彈性的。組電腦的花費,可以有很拮据的玩法,也可以毫無上限,但其實這中間只有一個平衡點,那個平衡點就是「用得很舒適」,花得少,可能用起來卡卡不順,心情就不舒服;若是花得太多,又會覺得浪費了一些錢,心裡也會覺得可惜,因此只要達到平衡點,就是對自己最好的電腦。
接下來,要怎麼看報價呢?可以依照上一篇提及的各項元件,一個一個來看,一般來說,店家的估價系統也都是依此分類的。而關於價格,把握一個大原則:通常價格高低即代表了該物品的新舊與好壞。當然不是說便宜的東西就不好,只是效能或許不甚強而已,但只要滿足自己需求即可。
CPU(中央處理器):最主要的差別即要選Intel或是AMD,這兩間公司孰優孰劣,QK小虎不多評論,就留給各位自行鑽研,只要挑選符合自己需求跟預算的產品即可。兩家公司的CPU都有分高階和低階、以及伺服器用等等,另外也得注意CPU的腳位規格,因為這會影響到能夠對應的主機板是多還是少,一般而言,能夠買當季較熱門規格的CPU較好,因為這代表可挑選做搭配的主機板會比較多。
(Intel是目前市佔率較高的CPU廠商)
主機板(Motherboard):必須要對應你所選的CPU腳位,萬一兩者規格不符合,那就白搭了,這比喻就好像你買了一台任天堂紅白機,但是卻要插SEGA的卡帶,當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務必確認好主機板的對應CPU腳位是否和你所選的CPU相同。
接著比較麻煩的,就是看懂主機板的晶片組代號,以目前Intel主流的第6代CPU(代號Skylake、腳位是1151)為例,能夠對應它的主機板晶片組,就有Z170, Q170, H170, B150, H110等,電腦新手在這邊多半都會卡住,因為搞不清這些代號到底代表什麼。說穿了其實很簡單,每個代號代表的其實是支援功能的差異,例如可支援的USB3.0插槽數量、SATA插槽數量、可否超頻,或是其它特殊功能等等,一般來說,能支援較多功能的晶片組,自然就會是比較貴的品項,例如這邊提到的Z170就是屬於高階的晶片組,也因此可以在價目單上看到採用Z170晶片組的主機板價格都較高。
(每個晶片組代號所支援的功能多寡都不一。圖片來源:vr-zone.com)
最後要注意一個部份,主機板的大小也會影響到你的電腦大小,一般大致分為三類:普通尺寸的ATX、稍微小一點的Micro-ATX(報價單通常會加上一個M開頭)、以及組小電腦用的Mini-iTX,大機殼可以裝小主機板,但是如果是小機殼就裝不下大張的主機板了,假如你是有特殊需求,只能組小型電腦的人,在挑選主機板時要特別留意尺寸。
記憶體(RAM):這部份算是好選的,先確認好自己剛剛挑選的主機板採用什麼規格的RAM,以現在為例,就是分DDR3或是DDR4,再來就看自己需求,若往後會需要開大量程式作業的話,自然不能太少,能有8G或16G是最好。至於是裝1條或是分拆成2條跑雙通道,端看各位取捨。
儲存裝置(HDD傳統硬碟或是SSD固態硬碟):這個部份也不難,預算多的人,可以買大容量規格的SSD,速度快用起來爽,較無預算的人就採用HDD,雖然沒有飛快的讀寫速度,但其碩大的儲存空間,依舊是其魅力。一般而言,RAM和儲存裝置都是越大越好,當然所需的花費也越多。該選哪家廠牌就見仁見智。
(目前HDD傳統硬碟已有單顆6TB、甚至於8TB的超大容量,以便用來儲存大量照片或HD影片等檔案)
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一般普通用戶,約400至550瓦就足以應付電腦內所有元件的功耗,但如果今天是有多買顯示卡的人,就要注意一下該顯示卡所需要的功耗,以及建議配選的電源供應器要有多少瓦數。通常大瓦數像是800到1000瓦以上的電源供應器,是用來給裝有多張顯示卡的使用者或是超頻玩家用的。
至於裡頭常會提到的金牌、銀牌、銅牌、白牌,指的是該電源供應器的轉換效率認證,電能在轉換過程中都會有耗損,轉換效率越好的電源供應器,較不會產生廢熱,當然相對地價格也較高。
另外還有一點較重要的,就是電源供應器的電壓穩定度和足瓦程度,由於電腦內所有的元件,都需要靠電源供應器來給電,倘若它給電不穩定,電壓亂跳,或是瓦數不足,都有可能造成其它電源元件的損壞,因此足見它的重要性。目前市面上的電源供應器大部份都是經過80Plus(代表轉換效率在80%以上)這個標準認證的,廠牌也不少,該挑選誰的商品,各位可以自行做做功課研究一番。
(待續)
你或許會喜歡
2 則回應
剛剛改好的2016年修正版
【心得】電源供應器 簡說
上面寫的還真空....
常見的要買品牌套裝機、通路套裝機、DIY組裝機的 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