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休閒級到準專業級的機身強化, Sony A7 II 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動手玩

2014.12.26 05:45PM
是從休閒級到準專業級的機身強化, Sony A7 II 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Sony 在約莫近一年發表了品牌首款 35 片幅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 A7 與 A7R,以精巧的尺寸與相對便宜的價格吸引不少目光,而後追加針對低光拍攝以及 4K 錄影的 A7S ,讓整個 A7 從入門、高畫質到高感光皆有不同的選擇;而近期 Sony 再推出改款的 A7 II ,雖有著略大的尺寸,但機能又再度升級。

A7 II 的出現,就如同 Sony 近期某些創新的相機產品一樣,像是將第一代產品問世後針對消費者回饋進行改良的機種, A7 II 相較於 A7 在本質上其實仍是同樣的級距,但就攝影玩家的手感以及部分功能再度改良,提供比起 A7 更進階的使用體驗。

68c8c4075649d9c2048bd657004403fe

筆者先前試用 A7 時,較詬病的是它的造型與操作手感並不理想,雖然它在基本結構近似 RX1 ,但在增加握柄、翻轉 LCD 與電子觀景窗後,原本的按鍵配置就出現操作性的問題,加上機身並未如傳統相機採用防滑處理,而是採用平滑金屬,質感雖好但卻不易握持。

A7 的狀況基本上是這樣:雖然比起 RX1 增加握柄,但是快門仍在機頂,且握把大小也不夠人體工學,在按快門時食指需要往後弓,除了不舒服也會影響按下快門的穩定性;其次是 Menu 與 C2 鍵,受到配置 EVF 的影響,兩顆按鍵的位置剛好被 EVF 隔開,另外又由於搭載翻轉 LCD 機構, Sony 不知為何在 LCD 與這兩顆按鍵的位置做了明顯的段差,導致這兩顆按鈕不太好按。

4dc119ed1a1092a72cf5d0aad4fdcfa6

A7 II 雖然在整體造型仍與 A7 相似,不過細節修改相當多,機身表面採用傳統專業相機的防滑紋路處理,其次是機頂的軍艦部也比 A7 窄了些許,另外若是與 A7 放在一起也可感覺到尺寸大了一號,尺碼加大的原因也是此次改款的關鍵,這部分容後再述。

ca3aa43a763ab14f15ff7ca1f9228b34

2e479f38f9d155c7557dfb77283b3db3

59546879885cc1deeaf54a369ebd89e6

在按鍵配置方面, A7 II 大致上依循 A7 的準專業級配置,不過握柄尺寸加大,並且把快門位置擺回傳統相機的握柄上方,快門觸發時終於不再彆扭;另外 Sony 這次同樣提供翻轉 LCD ,不過把 LCD 變的更薄,另外把 LCD 上方原本的段差改為斜切, Menu 與 C2 也因為呈現約 45 度的傾斜角度,相較原本的配置容易按許多。

876f70c32466919a21fc3fc3bc41a95c

至於尺寸變大的原因,則是 A7 II 這次在技術性的重點:五軸防手振,也讓 A7 II 同時成為全球首款具備機身五軸防手振的 35mm 片幅相機; Sony 的工程團隊並非直接將既有源自 Minolta 的感光元件防手震導入,也非採用錄影機或是與它廠技術交流,而是全新開發一套微型感光元件五軸防手振結構,使得機身最終只比 A7 略大。

d3936f04bbf58e1916fa31be54cea570

246316fdbb04b9d1ec30530bc9c56998

92e2a4bf4a64f01efc4972b631167ea0

496609b9c5ce65ac8377d1443980192c

5ed503282e0b901b089e948e80ea6bca

077045bab83f0517128e2b2ff3980d9b

ddf6a90dfec0a4d69eccc80e3246a4a6

1e3a90f507c1bc8d7b9eccbac65e25f4

a904438a94259a2719b80297c1f4f8c9

機身防手振的用意,使 A7 II 可將原本不具防手震的鏡頭也提供防手震機能,甚至針對手動鏡頭還可透過設定數據的方式對應, Sony 號稱此套系統最大可提供 4.5 級的快門效果;不過機身防手震先天就有極限,由於擺動的區塊位於元件上,故針對長焦鏡頭需要更大的擺動幅度,且元件越大、擺動的幅度也需要越大,但由於機身微縮化,故 A7 II 擺動幅度相較類似尺寸的小片幅機種的可用空間也更少。

ee7d0813c62a84525d2096fe6e5f9463

Sony 也不乏在鏡頭搭載防手振技術的長焦鏡頭,不過鏡頭防手震一般來說會跟機身防手振衝突,其次是由於先天結構關係,鏡頭防手振多半只能實現二軸;但 Sony 團隊做了一項相當有意思的決定,只要搭配的是具備防手震的鏡頭,機身就會將鏡頭上有的兩軸(水平與垂直)關閉,並讓機身彌補鏡頭無法提供的翻轉與旋轉等三軸。

不過到 A7 II 有幾款原廠鏡頭只能對應 3 軸防手震,其中三款為 A 接環的廣角,包括 16mm F2.8 魚眼、 20mm F2.8 以及 28mm F2.8 ,此外也無法對應 500mm F8 反射鏡;根據 Sony 的說法,這是由於這幾款鏡頭少了幾個電子接點,導致系統資訊不全無法提供完整的五軸防手振,據稱搭配轉接環轉換手動鏡也是提供三軸模式。

至於機能方面, Sony 強調此套防手震不會消耗大量電力,其次是機身核心元件功耗再下降,故可拍攝照片數比起 A7 還要再高一些;感光元件與 A7 畫素相同,同為  24.6MP Exmor CMOS ,具備 117 點相位對焦點與 25 點對比式對焦,構成混合式對焦系統,並搭配全新演算法可提升 30% 對焦、 1.5 倍追焦速度。

8e49a240553785906744e1711a5b16d8

8e8f49b4593ac2dfd920e83c2f88484e

這次 Sony 所提供的鏡頭為 FE 的  Vario-Tessar T* FE 16-35mm ,以及透過 LA-EA4 轉接 24-70mm F2.8 ZA 與 70-200mm F2.8 G ,原本是希望能全部搭配 FE 接環鏡頭,不過借測期間適逢 Sony 倉庫盤點只能先借到這兩款 A 接環鏡頭。

eca4bfce81b8d0ed9b98aa173d83dddc

6c2112a29ff81874c3444ca4fbb25108

2d605c68dba685ac0dabc05e860c9257

8b9813b5d3838b13308ebe81474c98a2

98bce9a8aa1864eb4a9f3d0ee7814070

74b3cc575a6bd81e8845b44933199f73

71acba66f06fe4d99287791080a08196

e190da5413c404f9bcb9bd3013cdb954

6e64f60cdcafdf67b961441cab1bc367

68c829234a5e3615465bd34e6aede3f2

1a55f71b3151fb953b3a62fb77164d6e

54b28e6abed3964ae847c399f6871a5f

03978a979038d74e33732c400086eced

30a8a232c42eb84c6925ff67cef3e1dd

5af5879fd148b005a82d980141cc907d

e62c322e50ea578a1214d6d082858926

2fb516daa1cc515501c31046456c2bf1

5d2d7110dfbc1cce519967c16a658da7

拍攝的照片如上

在對焦速度方面,搭配 16-35mm F4 的印象約莫在白天時確實是比起 A7S 略優秀一點,不過在暗部對焦方面,筆者認為精度是遜於 A7S ,也許與混合對焦系統在暗部兩者由於感光元件感光面積不同影響對比式對焦系統的判斷力有關吧?至於搭配 A 接環的兩顆鏡頭由於改採用 LA-EA4 的對焦系統,故筆者認為不能做為參考。

防手振方面,筆者認為在廣角鏡頭並不具太大意義,故以使用 70-200G 以及 24-70 ZA 這兩款鏡頭作為敘述,筆者在手持時搭配 24-70 ZA 的 70 端約可在 1/15 秒還有不錯的成功率,而 70-200G 則可在 1/45 秒維持可接受的成功率,這套防手振系統應該是發揮了不少作用。

30c7c5ca20fd67766cb81723fec7edd7

不過整體操作手感而言,筆者可感受到為何目前 FE 接環的變焦鏡頭最大光圈並未做到 F2.8 的理由,畢竟搭配如 24-70 ZA 或是 70-200G 這兩款 F2.8 鏡頭時,由於鏡頭重量與體積的關係,雖然 A7 II 已經強化握柄的設計,然而整體重量配置仍會讓握持機身的右手感到相當辛苦,其次是裝上大光圈鏡頭後整體感筆者也認為失去 A7 II 將機身縮小後的意義。

至於與其他 A7 機種的比較,筆者認為 A7 II 是將整體操作感、機能強化到準專業等級的水準,如果以 Sony A 接環的機種來說應該是比較接近以前的 A850 左右,在操作感與電子系統比起 A7 是有所提升的。

不過要說 A7 II 是 A7 的取代品,或是全面性的勝過 A7S 、 A7R 也是不對的,畢竟 A7 II 在價格也高過 A7 許多,雖電子系統大幅升級但以拍攝品質而言不算飛躍的提升;畫素不及 A7R ,感光元件也沒有取消低通濾鏡;至於對上專為低光拍攝以及 4K 錄影的 A7S , A7 II 也只有在防手振能夠有些許優勢。

aa7ab6358f646c0ddd20788579f6087d

然而 A7 II 可說是對 A7 愛好者針對進階需求的強化機種,五軸防手振不僅對於拍照以及轉接老鏡頭能夠提供不少幫助,用於攝影時也有助於手持拍攝的穩定性,同時以長時間拍攝,機身的握持與人體工學也獲得強化,可視為 A7 以準專業級拍照需求的延伸版本。

目前整個 A7 系列筆者大致可這樣區分,如果只需要方便、輕巧的紀錄日常生活, A7 應該是不二選擇,而超高畫素的 A7R 則適用於商業攝影,如果都是在極限環境下拍攝或是以重度錄影與 4K 錄影應用就挑 A7S   ,至於 A7 II 則留給追求操作性以及準專業級相機機能但求機身輕巧化的使用族群。

你或許會喜歡

這樣充電速度才會快! Jetart 五/六孔大電流 USB 充電器幫你解決問題

超吸睛!Android 陣營中的土豪金

2 則回應

  • 機身照怎麼有辦法曝光不足成這種鬼樣......

    2014-12-27
  • 機身照怎麼有辦法曝光不足成這種鬼樣......

    201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