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讀記:粗魯理想主義最終得勝的《Facebook臉書效應》

by atticus
2012.02.29 04:41PM

台灣網路環境一直上演著贏者通吃的殘酷經營態勢,近年來部落格時代的崛起,唯一具威脅性的無名小站都是以併購結局拉下戲幕(無名小站的到達率有七成多)。2010年才在台灣崛起的臉書,可無法讓Yahoo!奇摩併購下來。有趣的是在《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書中提到,原本臉書已經以第一份合約的形式,10億美金的要價準備嫁給Yahoo!了。腦袋好的大家們馬上可以想到,差不多同個時間,是微軟正想要併購Yahoo!的時候。

透過《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書中的揭露,微軟和Yahoo!之間的角力終於清楚明白 - 微軟原本想併購臉書,但遲遲未果,只好用2.4億美元入股臉書,並持續取得臉書廣告代理權。接著微軟又想將觸角延伸到Yahoo!,卻一直吃到閉門羹,當中的關鍵應在於Yahoo!當時正積極購併臉書,也即將成交。但不幸的是,Yahoo!回絕微軟的新聞導致Y!的股價重挫,使得原本10億美元的併購價格調整到8.5億美元,這也讓臉書一口氣回絕了Yahoo!的收購。在所有連鎖效應中,只能說臉書順利地逃過一劫,也一舉擺脫了微軟和Yahoo!,成為和Google爭奪網路冠軍腰帶的第一候選人。

當然Google還是傲然的說:「我們的頭號對手是微軟,不是臉書。」但從《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也可以發現到,祖克挖走Google業務大將桑柏格來為臉書制定所有的廣告策略以及營運走向,不少Google員工也都投奔到臉書的懷抱,不相信搜尋龍頭會不緊張,尤其臉書裡只要是設定非公開的資料Google都搜不到。

對矽谷創業魂來說,當公司規模擴張到以制度和營利來控管的時候,就是分手的最好時機。祖克當然繼續開創臉書霸業,但技術長也是臉書相當早期參與者迪安吉羅的離去,也接續創辦了目前矽谷夯到不行的Quora問答平台。不僅如此,連同一宿舍的最好同伴莫斯科夫茲也離去開創新網路公司。

這似乎告訴著我們,對最優秀的人才來說,他們不在乎待在什麼公司,重點是自己創造了什麼,尤其是早期就加入臉書、前Paypal員工陳士駿,也早早離開了臉書創辦了Youtube。我們可以殘忍地下一個結論 - 打造最強悍的網路平台,似乎跟作什麼和怎麼做沒什麼關係,只關乎是「誰」開創了新的網路平台。

確實如此,連我都小小失落30秒鐘,與其垂頭喪氣,不如試著從《The Face Effect》歸納出可實用的關鍵還好多了。和其他商管書一樣,看著書的瞬間就是對談、角力、思辨的唯一機會,書看完了,如果不帶點什麼到自己的心坎上,那書本最後還是會歸到某個角落基著灰塵,臉書則繼續邁向征服地球之路前進。

所以網路創業家們!創造一個非常優秀的平台,然後有大批大批的使用者上來你的平台,毫不保留地上傳自己的生平、吃過的餐廳以及和朋友的動態,然後這個網站呼嚕呼嚕地成長,唯一要思考的是怎麼打造更好的產品以及裝更多的伺服器。

現實上這是一個夢,你是不是也非常苦惱著,為什麼我做了一個那麼好的網路平台,卻總是門可羅雀呢?只有臉書從夢裡走到真實世界,達成了所有網路創業家每天的想望。臉書怎麼做到的,我從《Facebook臉書效應》書上歸納出一個關鍵 - 觀察使用者的真實行為,如果把這個行為延伸到網路上,使用者會更開心,就有機會讓網路平台有所成就!

 
以下是祖克觀察到下面哈佛學生的行為:
 
1.學生們研究「新生名冊」的相片,並在上面做註記,是哈佛很普遍的休閒活動
2.觀看AIM(台灣使用者多用MSN)的「離開訊息」,是哈佛學生們的重要習慣
3.「名冊」從哈佛開始,有一種菁英群優勢。
 
將上面學生的習慣搬到網路上,就是臉書的原型之一,也是優秀社交平台的起點,而透過哈佛的鳳凰會開始,則是最好的火箭筒。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開始觀察,現實的社會中,有什麼可以拉到網路來延伸呢?
 
以人的本質來說,台灣非常適合網路創業!幾年來我所認識的網路人都非常聰明、認真學習、有彈性,然後台灣人非常適合和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合作,因為這些人喜歡「擁有台灣朋友」,而且很喜歡台灣的創意。台灣人很適合網路創業,卻不適合把台灣當作內需市場做網路創業,台灣內需市場太小,每個年度新創網站排出來,幾乎都只有一到兩家公司成功,而且所謂的成功,大不了營業額二千到三千萬。但網際網路本來就是無國界的產品,台灣島嶼性的特質本來就是出口導向。
 
所以上一個世代是製造出口,這些已經茁壯的巨人努力於「品牌出口」。這個世代則是想盡辦法「創意」和「英雄」出口,看著一群一群的設計師都往自我名稱品牌邁進就知道,英雄則是王建民和李安還有小胖。接下來的我們則要「網路」出口,就如以色列一樣走「技術」出口路線一樣,這個局能不能成,上靠詹先生直達總統府做政策推動,中間就須創投平台的努力,最後就是新創網路團隊的國際觀。
 
最後不免回馬槍一下,《Facebook臉書效應》的作者可直接接觸臉書員工,當然包括祖克本人,在事實上比另一本《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好上很多,但也有機會流於臉書把此書當做漂白社會的公關手段之一,在進入書中精采的網路商戰故事中,也不忘帶點批判的角度來看,才能淬鍊出書中真正美妙之處。

 

3 則回應

  • 我認為 Google Facebook 這些成功的例子,他們創辨成功的東西並非突然有一個想法,突然有某些新發現所以投入開創。而是他們認為這個運作模式是理所當然的(eg. 搜尋本應要這個樣子、社交本應就要這個樣子、etc),再加上他們擁有程式編寫的知識,因此可以把理所當然的想法,透過熟練的程式碼變成實在的應用。台灣或其它地區的創業者都有好的環境、好的技術,但偏偏這想新創公司,都只變成一些展示編碼技術的網站。欠的,就是欠缺一個大腦,這大腦裡內有著「事情就應這樣子」的想法,但這想法卻不是其它人能夠領會或明白,但這個想法又有機會慢慢建立起來。

    很多的科技人才,都是生活達人,他們懂得利用各式各樣的技巧設備去提升效益,但大部份都對事物的看待思維都未達到 Google Facebook iPhone 等創辨人「事情就應如此」的水平。以 iPhone 作例子,當iPhone 正式推出時,到底有沒有一類「我早就覺得電話要設計成這個樣子/這就是我一直心裡對電話的設計,只是一直都對牛(朋友)彈琴,現在被 Apple 搶先一步了... 」,或是「這個設計真有趣/原來電話的設計可以這個樣子/有什麼了不起/看看我們可以在裡面鑽研出什麼有價價的東西/etc」

    2012-03-01
  •  正式微軟正想要併購Yahoo!的時候。

    2012-03-01
  •  Google 會將一個網路產品廠商視為敵人, 大抵是因為該產品使得它的用戶流失, 而使Google沒法賣廣告

    OS 廠商 (MS, Apple, etc) 是朋友, 搜尋引擎廠商 (MS, Yahoo, etc) 是敵人, 社群廠商 (FB, Twitter, etc) 是敵人, 如此類推

    FB 要更大更強, 就是將 Google的 搜尋引擎以外產品, 都能無接縫地放置到FB 頁面去, 這樣就對了, 因為它擁有的大數量的忠實用戶, 會無怨無悔地供獻出內容 (集氣)

     

    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