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 AMD 桌上型 PC 平台藉由 Zen 平台突破僵局,在筆記型電腦雖於高效能系列開始有所突破,不過到 Ryzen 3000 APU 世代前,受限於續航力表現,市場上仍鮮少有採用 AMD 平台的輕薄設計筆記型電腦,但隨著採用 Zen 2 架構的 Ryzen 4000 APU 推出,也終於有較多廠商規劃 AMD 平台機種,尤以台灣也陸續看到幾款搭載 Ryzen 4000 U 系列的輕薄筆電。
▲目前 Swift 3 的 Ryzen 4000 平台僅有單一規格配置
這次所要評測的機型是由 AMD 提供,屬於在台灣有正式上市( 線上架上缺貨、台灣 Acer 官網查不到...)的 Acer Swift 3 系列的 AMD 平台版本,採用 14 吋 FullHD IPS 三邊窄框顯示器,螢幕占比達 82.73% ,結合鋁合金與鎂鋁合金構成機身結構,配有 48Wh 鋰電池,厚度僅 15.95mm 厚、重 1.2 公斤隸屬 Acer 輕薄機種系列。
▲背光不均勻是有點可惜的地方
▲大面積觸控板
鍵盤配置採全尺寸的孤島設計,並帶有指紋辨識器,電源鍵整合在鍵盤右上角,筆者在剛開始使用會因為需要截圖而誤觸 Delete 鍵,不過這仍可透過經常使用改善,並非嚴重問題;至於鍵盤的觸感筆者給予中上的評價,但背光設計就比較尷尬些,除了銀色鍵盤搭配白光辨識度較低之外,背光集中在上緣、主要輸入區亮度較低也是比較令人不解的地方。
▲右側為 USB 2.0 與耳機孔
▲左側為專用電源孔、具 USB PD 的 USB Type-C 3.1 Gen.2 、 HDMI 與 USB 3.0
其設計採用簡約的金屬上蓋,配合金屬機身與隱藏在轉軸內的散熱風道,配有兩個 USB Type-A ( 1 為 USB 3.0 、 1 為 USB 2.0 )、 USB Type-C 介面(支援 USB 3.1 Gen.2 與 DP over USB Type-C 影像輸出),一個標準 HDMI ,雖配有專屬充電插頭,但仍可利用 USB Type-C 介面以 65W 之 USB PD 充電器充電。
▲內部機構,主機板僅在照片右上角
▲ USB 2.0 與耳機孔是透過軟排線繞過散熱器底下
▲ 48Wh 電池
透過將底板的螺絲卸除,並以簡單的塑膠片工具,即可將底板拆卸,可看到內部結構規劃,其中 PCB 部分僅占用約 1/3 的空間,而外側 USB 與耳機插槽是透過軟性排線自風扇下方繞過自主版連接到延伸子版上,風扇採用單熱導管配置,雖然較為簡易,不過由於搭配的 Ryzen 7 4700U 為 15W TDP ,理論上是能夠負荷多數情境的熱處理。
▲ Intel AX200 Wi-Fi 6 網卡
▲三星 PM991 512GB PCIe Gen.3x4 SSD
比較可惜的是佈局中的 RAM 為焊死在 PCB 上的配置,台灣提供單一 8GB LPDDR4 RAM 配置,無法額外擴充;另可看到網路卡為 Intel AX200 系列 Wi-Fi 6 網卡, SSD 為三星的 PM991 系列,為讀取 2,000MBps 、寫入 1000MBps 的 PCIe Gen.3 x 4 產品。
▲具 Radeon GPU 的 Ryzen 7 平台標誌
▲以單導管散熱
▲風扇朝轉軸排風
▲配有 8GB RAM 與 512GB SSD
這款機型所採用的是 Ryzen 7 4700U 處理器,也是 AMD U 系列中的次旗艦,為 8 核 8 執行緒,具備 2.1GHz 的基礎時脈與 4.1GHz 的 Boost 時脈,並具備 7 CU 的 Radeon VEGA GPU ,以相同的散熱結構相較 Ryzen 7 4800U 較容易維持峰值性能。
▲ Cinebench R20 性能小幅領先 i7-7700K
縱使 Ryzen 7 4700U 不具備超執行緒,但拜原生 8 核心所賜,整體性能表現仍相當出色,縱使是低電壓版本,在 Cinebench 的單核心與雙核心的表現甚至超過桌上型的 Intel i7-7700K ,這也顯見 Zen 2 架構與台積電 7nm 製程雙重加持之下達到的出色表現。
▲整體遊戲性能能負擔網路遊戲與基本電競遊戲需求
▲生產力性能表現不惡
至於遊戲娛樂性,雖說 Ryzen 7 4700U 版本的 Swift 3 並未如 Intel 版本搭配 NVIDIA MX 系列 GPU ,但由於 Vega 架構 GPU 仍具一定的性能表現,從 3DMark 的成績來看,仍能 720P 之下執行熱門的網遊、電競類型遊戲,畢竟 Ryzen 4000 U 系列 APU 的設定即是以兼具性能與功耗管理為目的。
在發熱部分,畢竟受限輕薄設計,只能使用機構較簡單的散熱設計, Ryzen 7 4700U 滿載之下約為 75 度左右,不過若是文書與網路瀏覽,多數使用情境之下鮮少會使處理器位於高負載,多半使用情況約在 40 度至 50 度之間,風扇也不會經常發出哀號。
▲更好的效能模式近 9 小時
▲更好的電力模式可達 9.5 小時
續航力部分,筆者將螢幕亮度切到約 50% ,以 3DMark 的 Modern Office 測試項為基準,分別以 Windows 10 電池管理的"更好的電力"與"更好的效能"(四個模式當中中間的兩項)進行電力測試,在"更好的電力"下可達 9 小時,而"更好的效能"則能達 8 小時多,筆者實際進行文書使用,在未連網,螢幕亮度約 35% 的情況,連續使用 4 小時後還有 60% 以上電力。
▲ Ryzen 4000 APU 能兼具輕薄設計、性能與續航力
筆者對此次使用 Ryzen 7 4700U 平台筆電的印象相當深刻,畢竟過往都是看著 AMD 在投影片強調其行動處理器適用輕薄設計,但市場上鮮少看到採輕薄設計機種,尤其如台灣市場更呈現縱使台灣品牌有規劃、台灣當地並不一定上架,實際上此次華碩在台也還未引進日本市場已經開賣的 Ryzen 4000 APU 的 Zenbook 。
▲ 1.2 公斤的 Swift 3 具窄框螢幕、 10 小時以上日常使用續航力表現
而 Ryzen 7 4000 不僅在效能表現相當出色,對於日常文書、照片編修與簡單的遊戲娛樂都有出色且充裕的性能,同時在搭配 48Wh 電池之下還有 10 小時左右的日常使用續航力,也兼顧文書機種相當重視的續航力,同時 Swift 3 僅 1.2 公斤的輕薄設計也相當便於攜帶使用,對追求一定效能但又要兼具長續航力的行動商務使用者是值得考慮的。
▲藉由 Ryzen 4000 APU 出色的表現,預期市場會有更多 AMD 平台機種
以筆者個人立場,也樂見此次 AMD Ryzen 4000 U 系列 APU 有如此大幅度的提升感,讓輕薄筆電的使用者能有更多的選擇,不再受限單一品牌選擇的束縛,同時除了如 Swift 3 搭載的標準版本外,亦有其它商用筆電機種推出採 Ryzen 4000 Pro APU 的商用平台版本,同時 AMD 也預告還有多款合作夥伴的機種陸續規劃中,對 AMD 愛好者也能有更多元的選擇。
4 則回應
螢幕爛 記憶體只有8G不能擴充
效能調校還比4500U的MSI Modern14 還差 重點美金定價跟台幣定價差快10k